顶级的政治选手都善于在战争中打政治这张牌

腾讯分分彩官方网站是什么

腾讯分分彩官方网站是什么

  • 首页
  • 腾讯分分彩官方网站是什么介绍
  • 产品展示
  • 新闻动态
  • 你的位置:腾讯分分彩官方网站是什么 > 新闻动态 > 顶级的政治选手都善于在战争中打政治这张牌

    顶级的政治选手都善于在战争中打政治这张牌

    发布日期:2025-06-23 23:41    点击次数:195

    图片

    文 / 子玉

    众所周知,清朝在入关之后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坐稳江山并拿到了兼并各方势力、一统天下的结果,原因就是,不管是多尔衮还是顺治都极其擅长打政治这张牌,以政治手段争取了实力派的站队。同样,康熙在平定三藩之乱的过程中也是因为打好了政治这张牌所以才逐渐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最终拿到了成功削藩的结果。

    首先必须得说明一点,三藩的叛乱属于必然,这是一种结构性矛盾,和吴三桂、耿精忠和尚可喜这三个个体无关,当时,不管是谁处于三藩的地位大概率都会走起兵这一条路。

    所以,康熙最大的失误就是在削藩的同时没有做好和三藩兵戈相见的准备,但即使三藩打了朝廷一个措手不及,康熙还是以其强悍的素质从容应对了这场清朝在入关以后所面临的最大危机,和多尔衮一样,康熙在战争中也是大打政治这张牌,以政治手段为主、军事手段为辅,最终拿到了将吴三桂彻底孤立,进而歼灭的结果。

    康熙十二年(1673)十一月二十一日,吴三桂的女婿吴国柱突然率兵包围了云南巡抚官署,并当场杀害了云南巡抚朱国治,平西王吴三桂正式起兵造反,自称“天下都讨兵马大元帅”,同时发布檄文号召天下各方起兵响应,曰:“原镇守山海关总兵官,今奉旨总统天下水陆大师兴明讨虏大将军吴,檄告天下文武官吏军民人等知悉...”

    这是一起有预谋、有计划的起兵造反事件,吴三桂只是营造了一种自己被胁迫的气氛而已。

    当这个消息传到京师之后,朝廷的反应是“举朝震动”,以大学士索额图为代表的一大批朝臣就主张杀掉那些鼓动康熙削藩的大臣以谋求和吴三桂的谈判,进而达到让其退兵双方继续以之前的模式相处的结果。

    但康熙却果断拒绝并表示,削藩的决策是自己作出的,和大臣们无关,并表示:“朕素不肯诿过臣下...岂因吴三桂反叛,遂诿过于人耶!”

    可见,康熙是一个极有担当的人,在作出如此表态之后,大臣们肯定会积极配合他尽最大努力将吴三桂燃起的大火给灭掉。单凭这一点,康熙就比崇祯高出了好几个段位。

    一个集体中,作为领头羊最重要的素质就是要有担当,一个家庭中男人最重要的素质也是有担当。

    有担当不仅是一种个人魅力的体现,更是对客观现实表示承认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如此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接着,康熙就在军事层面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在作出将荆州作为抗击吴军大本营的决定之后,任命多罗顺承郡王勒尔锦为宁南大将军,统领多罗贝勒察尼、都统觉罗朱满等人前往荆州。同时,康熙还对广西、四川和西北的军事做了相关安排,形成天下一盘棋统筹平叛的格局。

    这是康熙应对吴三桂叛乱在军事层面的必然动作,而康熙在应对这次危机时真正值得一提的是他所打的政治牌,可以说,正是因为他打好了政治这张牌,才能逐渐由被动变为主动并进而灭掉叛军。

    康熙的第一个政治动作就是,及时撤销了对平南王和靖南王的削藩命令,并授予驻扎桂林统领孔有德旧部的孔有德女婿孙延龄为抗蛮将军,以稳住广东、福建和广西这三股割据势力。

    很明显,康熙是要集中所有资源以解决吴三桂的军事叛乱,只要将吴三桂灭掉,那么平南王和靖南王的事就好解决了,由此可见,清朝削藩,主要解决的就是平西王吴三桂的问题。

    接着,康熙又分别下了这样几个命令:凡是和吴三桂势力有牵连的人,朝廷绝不株连;那些曾经在云南任职现在在直隶等地做官或者已经退休的人,朝廷也绝对不会怀疑他们,即使他们有家人、亲戚在云南;那些受到吴三桂胁迫从而加入叛军的人,只要及时归附朝廷,朝廷绝对不予追究;对于陷落区的所有人,朝廷也一概赦免,对他们出于无奈配合吴三桂的行为也表示理解。

    康熙这套组合拳的目的很明显:不使吴三桂叛乱所造成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尽最大可能瓦解吴三桂的支持力量。

    本来,吴三桂的形象就挺尴尬的,当年主动归降清朝,完了又为清朝冲锋陷阵对南明和大顺、大西军是穷追猛打,甚至还杀了永历帝朱由榔,这会又说自己忠于明朝,属于严重缺乏大义名分,所以,康熙就很容易从政治层面来孤立吴三桂。

    这就是后期清朝在军事上逐渐掌握主动权之后各方积极投降清朝的核心原因,就是因为康熙打好了政治这张牌。

    不过呢,对于应对此次危机康熙的总体设计却是:从政治层面团结各方势力以达到孤立吴三桂一方的目的,然后以军事手段消灭之,最终达到解决藩镇问题的目的。所以,对于平南王和靖南王,康熙使用的主要就是政治手段。

    康熙十三年(1674)三月十五日,靖南王耿精忠正式起兵造反,自称“总统兵马大将军”,在控制了福建全境之后又派兵向浙江和江西扩张。

    对于靖南王的叛乱,康熙在组织军力应对的同时也及时在政治层面发布了各项诏令,表示:胁从者不追究、立功者重赏、绝不株连;凡是能以叛军城池献于朝廷的,朝廷论功叙用;即使不能立功却能够悬崖勒马站队朝廷的人,朝廷也绝不追究;以前属于耿精忠所部现在各地任职的官吏,朝廷也绝对不怀疑他们;即使部分人的家人在福建,朝廷也绝不株连。

    和对待吴三桂的手段一样,目的都是为了使叛乱不进一步扩大,同时从内部瓦解对方势力。

    但是,康熙在对待靖南王的问题上和吴三桂还是有区别,对于吴三桂是坚决打击,并将其定义为“首乱”,而只是将耿精忠定义为“附从”,这从康熙只杀了吴三桂在京师作为人质的子孙而没有杀耿精忠家人的行为中就能看出来,而且还将他们官复原职。

    更重要的是,康熙还派耿聚忠前往耿精忠军营中去传达自己的谕旨,表示,如果耿精忠能够悔罪归诚,朝廷会恢复他的王爵并让他继续镇守福建。

    当然,康熙对耿精忠的招抚也是和军事打击同步进行的,他一再提醒前线将领,招抚绝对不能脱离了军事打击,只有将对方打痛了,他才会考虑投诚这条路。

    最终,在清军取得一定军事胜利之后耿精忠也就响应康熙的招抚政策投降了清朝,康熙呢,也没食言,不仅恢复了耿精忠靖南王的王爵还授予耿昭忠为镇平将军。

    正是因为康熙将政治这张牌打好了清朝才能以最小的成本解决福建问题。

    对于平南王,康熙也是同样的手段。尚之信是于康熙十五年(1676)二月二十一日发动兵变,接受了吴三桂“招讨大将军”的印,与清朝为敌。

    不过呢,广东的情况比较复杂一点,尚之信是因为父亲尚可喜以弟弟尚之孝为平南王爵位的继承人从而心怀不满进而发动兵变的,并不是尚可喜主动叛变清朝。

    为了保证尚可喜站队朝廷的决心,康熙当时还封尚可喜为平南亲王。只是因为尚可喜没有处理好家庭的内部矛盾才导致了尚之信的叛乱。

    但是呢,尚之信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得到平南王的爵位,所以康熙也就在尚之信作出考虑降清的表态之后让其继承了尚可喜的平南亲王的爵位。即使在后期尚之信屡屡不听朝廷命令的情况下,康熙依旧保持了对对方最大的忍耐、包容。

    康熙的一切动作都是为了一个目的:保证东南秩序的稳定从而彻底孤立吴三桂,然后集中所有资源将吴三桂灭掉。

    只有将吴三桂灭了,靖南王和平南王的问题也就好解决了。

    图片

    康熙削藩主要针对的是平西王

    图源/剧照

    除了东南,西北当时也极其不稳定,甚至还因此发生了陕西提督王辅臣于康熙十三年(1674)十二月初四发动兵变杀掉陕西经略莫洛叛乱的事。王辅臣叛变之后,西北的局势也是一时恶化,急得康熙甚至想亲自前往荆州尽快解决吴三桂的叛军。

    这里必须说明一下王辅臣和吴三桂的关系,当年,在清军平定云南后,洪承畴推荐王辅臣为右营总兵,驻扎在曲靖,隶属于平西王吴三桂管辖,在这期间,王辅臣因为吴三桂的刻意笼络就与对方结下了较深的政治关系。

    当王辅臣因为和陕西经略莫洛屡屡产生矛盾被刻意针对的情况下就转而发动兵变响应了吴三桂,吴三桂呢,也及时给王辅臣送去了二十万两的犒师银,并封对方为“平辽大将军陕西东路总兵”。

    为了让王辅臣能够迷途知返,康熙派遣其子王继贞去前线传达自己的命令,表示,只要王辅臣能够归诚并戴罪立功,自己可以赦免对方的一切罪行,绝不食言。同时,康熙还特意交代陕西总督哈占,一定要积极招抚王辅臣,对于他手底下的将士,也要从宽处理。

    在招谕王辅臣的敕书中,康熙甚至认为是自己处事不当让王辅臣受了委屈,表示:“咎在朕躬,于尔何罪?朕之于尔,谊则君臣,情同父子,任寄心膂,恩重河山,以朕之惓惓于尔,知尔之必不负朕也。”

    为了促使王辅臣回心,康熙还进行了表态:“朕推心置腹,决不食言,勿心存疑畏,有负朕笃念旧勋之意。”

    说实话,笔者在读到这段历史时真不敢将此时的康熙和之后的康熙大帝联系在一起,可见康熙在平定三藩过程中的艰难处境。

    只是,王辅臣却是铁了心想在乱世中搏一把,因此是继续作乱,并导致西北大部分地方都站在了朝廷的对立面,当时,陕西就只剩下西安一府和邠、乾二州听命于朝廷,甘肃也仅仅只保有河西走廊。

    但西北的局势在康熙的理智应对下清军还是逐渐占据了主动权,将王辅臣围困在了平凉。即使如此,朝廷还是在极力争取王辅臣,保证只要他投降就绝不追究责任,最终促成了王辅臣的投降。

    图片

    王辅臣的归属决定了西北局势的发展

    图源/剧照

    王辅臣投降后,固原巡抚陈彭、庆阳总兵周扬名、嘉峪关总兵王好问、关山副将孔萌雄及云南土司总兵陆道清等人也各率所部向清军投降。

    正是因为康熙恰当地处理了王辅臣问题,所以才能以最低的成本解决西北的乱局,当西北和东南的问题被解决之后,吴三桂就彻底被孤立,被清朝灭掉就只是时间问题。

    只能说,在应对三藩叛乱的过程中康熙是始终紧抓主要矛盾,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今日时势,先灭吴逆为要”,只要解决了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不是问题。

    康熙十七年(1678)八月十七日,吴三桂最终在绝望中病逝,年六十七岁。吴三桂一死,叛军就只剩挣扎。

    当然,平定了吴三桂的叛乱,解决靖南王对于康熙来说就是很容易的事,耿精忠最终被杀。

    总之,康熙虽然在应对三藩的初期极其被动,但因为他能够紧抓主要矛盾并打好了政治这张牌,所以就逐渐掌握了主动权并最终以军事手段平定了吴三桂之乱,彻底解决了三藩问题。

    和皇太极、多尔衮、顺治这些人一样,康熙也是极其擅长打政治这张牌。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

    推荐阅读:

    前秦之亡,大体如此

    元朝之亡,大体如此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栏目分类